阅读点亮生活君盈配资
书香浸润心灵
今天邀请
陈洲洋委员为您朗读
敬请聆听
陈洲洋
市科教新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太仓文史汇辑
本期书香政协我们一起了解《太仓文史汇辑》。《太仓文史汇辑》共8卷,收录了太仓百余年来各界人士亲历亲见的回忆和口述史料,由政协太仓市委员会征集汇编,2024年正式出版。
太仓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始于1960年4月,1963年7月第一辑正式编印。1981年9月,县政协修订重印。至2021年,前后相延六十余年,征集了《太仓地方小掌故》《太仓文史资料辑存》《太仓文史》等史料共36辑。其间社会变迁,人事沧桑,特别是早期资料存世量越来越少,已难满足桑梓文献、地方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要。为更好“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市政协十五届委员会决定以《太仓文史汇辑》为书名重印出版一套太仓文史资料合编本。
展开剩余61%目前,电子书可在“超星读书”微信小程序搜索“太仓文史”查阅,也可在“太仓市文化资源云平台”网站的期刊杂志栏目深度阅读。
《太仓文史汇辑》不仅是了解、研究太仓的丰富素材,也是传承太仓集体记忆的宝贵文献,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我们走进《太仓文史汇辑》,翻阅其间,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一篇篇详实的史料,让我们得以回顾藏在时光深处的历史细节,从地方风物到名人轶事,从民俗传统到重大事件,每一页都承载着鲜活的过往,让历史变得细腻清晰。
我所处的科教新城,古称“南码头”,是海运仓遗址所在地,也是昆曲发源地。第三卷吴聿明《有关浏家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其中写道:
由于海运的兴起和浏家港的开发,带来了太仓的发展繁荣,元明时期许多海运、海贸和海防机构都设在太仓城内。从港口范围看,当时的港口规模应包括从浏家港直至太仓县城和南码头这一区域。洪武五年1372年,在太仓小北门外建苏州府造船厂,并在南门外建海运百万仓。洪武二十六年(1393),扩建海运仓于太仓,九百一十九间,时运粮七十万石。这些粮食从江南各地征集而来,运至京都、辽东以备军储,因此太仓建有庞大的海运粮仓。其中最大的一处在南关,俗称“南仓”,又称“太仓”。今引张采志所记:“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按海运仓故址即今位于科教新城的原太仓农场。该址以西三百米处即盐铁塘,盐铁塘经过此地一段亦称为“仓河”。
第五卷陈有觉《曲圣魏良辅》一文,其中写道:
明嘉靖年间,魏良辅来到太仓南码头。他一面治病维生君盈配资,一面以昆山腔为基础,潜心革新南曲。嘉靖三十三年,素工弦索的北曲专家张野塘获罪贬谪在太仓卫,成为改革昆山腔的得力助手。以魏良辅为代表的戏曲音乐家们对昆曲的重大贡献在于:尽洗乖声谐声律,做到“字正腔圆”;精心创制水磨腔,形成了舒徐宛转、细腻缠绵的艺术风格,像用水磨糯米粉;将南北曲熔为一炉,在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南北通用的声腔格律和曲唱规范,使昆曲成为全国性剧种;相得益彰建乐队,原来南曲没有伴奏,魏良辅发现张野塘后,组成了有管、弦、打击三类乐器齐全的丝竹乐队,这也是江南丝竹的雏型;戏曲理论开先河,魏良辅把多年的积累概括成《南词引正》,涉及语音、节奏、内容、演唱要求、学习方法、戏曲评论等方面。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取得巨大成功,昆曲成为“中国戏曲之母”,魏良辅也被尊称为昆曲鼻祖、曲圣。
发布于:北京市满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