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未来办公趋势前瞻钱坛子
报告共计:13页
2025未来办公趋势前瞻:混合办公成主流,职场生态迎多重变革
随着2025年的临近,全球办公领域正迎来深刻变革。曾经被热议的“重返办公室”(RTO)浪潮逐渐降温,混合办公模式凭借其灵活性与高效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员工的首选。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更带动了职场文化、办公空间、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为未来职场生态勾勒出全新图景。
“重返办公室”政策正遭遇越来越多的阻力,甚至引发员工离职潮。斯坦福大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当企业要求员工每日长途通勤至市中心办公室时,寻求新工作的员工数量会显著增加,尤其是资深员工。某美国大型企业的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73%的员工表示在公司推出RTO政策后考虑辞职,超三分之一的员工透露身边有人已递交辞呈。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强制五天到岗来变相裁员,却往往适得其反。2023年办公设计公司Unispace的报告指出,近半数推行RTO政策的企业,员工流失率远超预期,近30%的企业还面临后续招聘难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混合办公模式展现出强大优势。国际工作场所集团(IWG)对资深人力资源高管的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混合办公能提高 productivity。另一项调查中,四分之三的员工表示混合办公让自己效率更高、工作动力更足。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布鲁姆的研究也证实,混合办公模式平均能提升3%-4%的 productivity,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则发现,实行灵活办公政策的企业,其销售人员业绩增长是无灵活政策企业的四倍。
展开剩余86%在这一趋势下,职场也诞生了诸多新词汇,折射出员工的真实状态。“不满留任”(Resenteeism)描述员工因工作地点和方式缺乏灵活性,虽留在岗位却内心不满;“咖啡打卡”(Coffee Badging)指员工到办公室刷门禁后,仅停留喝杯咖啡或开个短会便离开;“愤怒求职”(Rage Applying)是员工因不满企业政策,被迫疯狂投递简历寻找新工作;而“秘密混合办公”(Hushed Hybrid)则是部分管理者为留住团队成员,默许员工秘密远程办公。
办公理念的转变还体现在对 productivity 的衡量标准上。过去,员工在市中心办公室的坐班时长是衡量 productivity 的重要指标,管理者只需看到员工在岗,便认为工作在推进。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productivity 源于对员工的科学管理、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设定以及高效的业务复盘,而非强制员工在特定地点办公。2025年及以后,企业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成果而非工时,前沿企业会借助混合办公模式,让员工自主选择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和地点。
混合办公的普及还带动了办公空间需求的变化。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SMEs)对高质量、专业化灵活办公空间的需求持续上升。当前,中小企业贡献了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预计到2031年,全球中小企业数量将接近翻倍。以美国为例,正经历“创业热潮”,新企业注册量创下纪录,且不少创业者从昂贵的沿海科技中心转向成本更低、宜居的“二线城市”,如亚特兰大、克利夫兰等,这些城市的小企业增长迅猛。为满足这一需求,IWG 正加速在全球扩张灵活办公空间网络,目前已在超120个国家拥有4500多个灵活办公点,且更多布局在郊区和小镇,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夫顿、田纳西州的柯达镇,英国白金汉郡的杰勒德十字镇等,深入社区核心,为当地企业提供便利。
通勤城镇也因混合办公迎来发展新机遇。过去,这些城镇多是“睡城”,如今却因混合办公焕发活力。人们借助新技术,可在效率最高、状态最佳的时间和地点工作,大量职场人放弃长途通勤,选择在当地灵活办公空间和家之间分配工作时间,仅偶尔前往市中心办公室开会、培训或社交。同时,越来越多人离开大城市,搬到通勤城镇追求更优质生活。IWG 与奥雅纳(Arup)的研究预测,未来20年,美国通勤城镇的白领员工数量可能增加60%,其中康涅狄格州的韦斯特波特等传统白领通勤人口多、本地白领岗位少的地区,技能型劳动力增长或达72%;英国的增长更为显著,到2043年,通勤城镇的白领员工数量预计增加175%,选择在当地灵活办公空间工作的人数将增长44%。这一人口结构变化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带来更多商业和就业机会。
Z世代员工的崛起进一步推动办公模式变革。Z世代(出生于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末)在企业员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未来几年将占全球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习惯在有网络的地方完成学习和工作,对工作地点和时间的灵活性视为理所当然。IWG 的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Z世代毕业生不会考虑需要每日通勤至市中心办公室的工作。此外,Z世代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排斥长时间工作和僵化的工作流程,期待雇主理解。他们反感传统的“命令控制式”管理,更认可注重员工情绪健康的共情式管理。企业若无法满足Z世代对灵活性和理解的需求钱坛子,将难以吸引这一群体。
混合办公还为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在通勤成本节省方面。IWG 与发展经济学咨询公司的合作研究表明,76%的混合办公员工节省了交通费用。若员工从每日通勤至市中心改为每周四天在本地办公,每年最多可节省30332美元。对面临通胀压力、债务负担重于前代的Z世代而言,这一节省意义重大。以美国新泽西州雷德班克市一名24岁的Z世代员工为例,若每周四天在当地市中心办公,仅一天通勤至曼哈顿,整个职业生涯可节省388320美元,这笔钱可用于偿还债务、储蓄或实现购房等财务目标。
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混合办公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女性在高管层(C-suite)的任职比例有望提升。长期以来,女性承担着更多育儿和家庭照料责任,尤其是处于“三明治一代”的女性,需同时照顾年迈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时间压力巨大。混合办公为她们提供了灵活安排工作的可能,让她们有更多时间履行家庭责任,同时在职场发挥潜力。IWG 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女性表示混合办公为自己带来了原本无法获得的职场机会。相反,实行僵化工作制度的企业,往往迫使女性离职。标准普尔市场情报的最新研究显示,2005年起开始统计的高管层女性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高管层女性占比高的企业,通常盈利能力更强、社会责任意识更高、客户体验更佳,因此,企业推行混合办公模式,不仅是追求公平,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离线权”也将成为2025年职场的重要趋势。科技进步让人们可灵活办公,但也导致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员工可能随时被工作联系。目前,法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已出台相关立法,保障员工“离线权”,即员工在合同规定工作时间外,有权拒绝工作。2025年,这一权利将在更多国家普及。英国政府的“工作增收计划”拟推出相关立法,促进员工与雇主沟通,制定互利的职场政策;美国也有相关动向,2024年旧金山市议员马特·哈尼提议法案,试图让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美国首个赋予员工在非工作时间拒绝非紧急工作通讯权利的州,华盛顿州和纽约市也在考虑类似法案。IWG 的研究表明,混合办公为员工带来了更多自由时间,有益身心健康,各国政府和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保障员工不受工作干扰地享受休闲时光至关重要。
此外,混合办公正成为职场重要的健康福利。就像如今健康保险是员工看重的福利一样,2025年,灵活和混合办公将成为许多专业人士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IWG 对全球人力资源领导者的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中,混合办公是求职者最看重的福利之一。混合办公对员工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显著,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动力。IWG 的研究显示,86%的混合办公员工表示灵活办公让自己更能应对日常生活,减少疲惫、压力和焦虑感;超三分之二的混合办公员工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改善,有更多时间锻炼、准备健康饮食,睡眠质量也更高。未来,企业可能会推出更完善的混合办公政策、增加健身设施 access、优化员工援助计划并增设心理健康假,进一步强化这一福利。
城市中心也在混合办公趋势下加速转型,多功能综合体开发成为新方向。随着前往市中心通勤的人数减少,投资者、房东和开发商开始重新规划城市商业核心区,打造集多种功能和体验于一体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办公用途。伦敦的汇丰银行计划在2027年租约到期后,离开金丝雀码头金融区的标志性42层汇丰大厦,因企业已转向灵活办公,需缩减办公空间。随后,该大厦将进行改造,成为英国规模最大的办公塔楼转多功能建筑项目,改造后将增设露台,包含休闲、娱乐、教育、文化设施及部分办公空间,致力于打造“15分钟城市”,居民步行或骑行15分钟即可到达各类生活配套。
美国亚特兰大的星金属区是多功能综合体的成功范例,位于该市繁华的西中城社区,定位为“为新型城市生活方式量身打造的综合区域”,涵盖办公空间(包括IWG 的 Signature 灵活办公点)、住宅、酒店、商铺、咖啡馆和酒吧。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也在进行13亿英镑的翻新,将转型为世界级艺术、娱乐、展览和创意区,包含新办公空间、四屏影院、4000座音乐厅、1500座剧院、两家新酒店、零售场所和公共空间。IWG 已签约入驻奥林匹亚一号大厦整层,将于2025年开放7.3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包含私人办公室、联合办公区、创意空间、录音室和播客室。
未来,城市的功能将从“办公枢纽”转向“协作与娱乐中心”。正如IWG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迪克森所言,随着员工更多在郊区和原通勤城镇办公,城市的角色将永久改变,像伦敦这样曾依赖大量通勤办公人员的城市,需通过转型适应新的办公格局。2025年的办公世界,将是一个更灵活、更注重员工体验、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系统,混合办公模式将持续引领这场变革,为企业和员工创造更多可能性。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1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钱坛子,我这里都有!
发布于:广东省满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